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广西日报专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焕发生机——打造千亿元特色产业 助力广西精准扶贫
2017-08-11 15:46   来源:广西日报专版
打印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焕发生机——
打造千亿元特色产业 助力广西精准扶贫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在2017年全区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现场会地标产品展厅参观。
 
2017年全区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现场会
 
车田西红柿交易火爆。
 
百色果农采摘芒果。 周加孔/摄
 
广西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获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约定的、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之一。它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可实现国际间相互认可,得到国际保护。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地理标志保护,并充分利用地理标志身份,推动本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2013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墨西哥方面专门提出议题,申请墨西哥龙舌兰酒在中国实施地理标志保护。2015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法国访问时,见证了国家质检总局向法国农业部颁发波尔多葡萄酒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地理标志是一个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代表着优越品质和良好信誉,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价值,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
        就是这一纸特殊的“身份证”,让一堆不起眼的“土渣渣”成了抢手的“金疙瘩”。十多年间,从地处大山腹地的西林到“三省通衢”贺州,从居于高寒山区的资源到浪柔湾美的钦州,广西一大批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品质优良的“山珍地宝”,搭上地理标志产品的专车,声名鹊起,北上南下,跨江出海,在市场上风生水起,以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打响了牌子,带旺了产业,激活了经济,富裕了农民。
        正如自治区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鸿起所言,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是精准扶贫的金钥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速器、生态经济的好路径、县域经济的新引擎。
        1、脱贫金钥匙
        精准扶贫怎么确保“精”、怎么开展“扶”?在各种探索和实践中,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无疑是新思路、新方法、新抓手。
        地处山区的西林县,是近乎“原生态”的贫困县。这里山多林茂水丰富,森林覆盖率77.52%,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生长于此的西林麻鸭,全身羽毛遍布麻斑点,体小肉香、高蛋白、低脂肪。2013年,广西质监系统将西林麻鸭培育为地理标志产品后,“鸭价倍增”,从之前的50~60元一只上涨到每只100元。2016年底,西林麻鸭饲养量达到110万羽,年出栏达90万羽,产值6000万元。
        西林的沙糖桔过去小有名气,但深藏大山,生产管理粗放,品质难以保证,产品价格低廉。2012年,广西质监系统将西林沙糖桔培育为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地标产品标准的推广使用,单株产量增长一倍,质量也大为提升,成熟季节被客商大批订购,供不应求。2016年,西林沙糖桔产量15万吨,产值6亿元。
       目前,西林4个地标产品产值超过10亿元,全县16万余人中约12万人从事地理标志有关的产业,“地理标志产业”成为西林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广西质监系统积极帮助全区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1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申报获批地理标志产品31个,占全区地理标志产品总数的40%,产品平均增值20%。地标扶贫,让产品更加“火”了。
        资源县不仅名字好听,县内可用于发展的资源也确实丰富。资源县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药材、土特产资源及矿产资源,却有42个贫困村、3.39万贫困人口。
        2015年10月,资源县被确定为自治区质监局的扶贫联系点。扶贫工作队调研发现,资源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易开发,具备发展特色